王莹、汪虎(医学院)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L1 drives HSC aging and affects prognosis of 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编辑:科研办 时间:2020-11-10 访问次数:480

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王莹副研究员 汪虎教授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研究论文

图片1


 近日,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王莹副研究员, 汪虎教授在Nature旗下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题为“L1 drives HSC aging and affects prognosis of 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的研究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论文得到了编辑部及审稿人的重点推荐,被选为该杂志当期的封面文章。

基础医学院王莹副研究员和长治医学院郑金平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鞠振宇教授、汪虎教授、王莹副研究员和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宋章法主任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杭师大为第一作者和通讯单位。 此项研究工作得到了浙江省衰老与癌变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图片2

受邀所作期刊封面文章设计图

       受邀所作期刊封面文章设计图研究发现炎症会损害造血干细胞(HSC)的维持和功能,破坏造血作用并增加白血病的发生率。但是,分子驱动因素目前仍然不清楚。在第三代端粒酶缺陷型( G3Terc-/- )小鼠骨髓细胞中,我们发现存在慢性的炎症因子表达,进一步研究证明反转录转座子长散布元件1(L1)的激活可以触发cGAS信号传导,从而导致了G3Terc-/- 小鼠骨髓细胞中的炎症。我们通过尝试给予小鼠逆转录酶抑制剂3TC后,显著减少了L1 cDNA的积累和炎症发生。

在功能层面,我们通过给予小鼠3TC处理可以改善G3Terc-/-小鼠中HSC的数量和维持以及造血重建功能。前面提到,炎症可以增加白血病的发生率,我们以G3Terc-/-小鼠为受体,通过移植致癌性NrasG12D骨髓细胞,建立了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小鼠模型,与预期一致,以G3Terc-/-小鼠作为受体的白血病小鼠生存期明显下降。最后,我们想研究是否能够通过3TC来抑制炎症,从而延长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期。与预期相符,但有趣的是,这种生存期的延长不是由于抑制NrasG12D恶性肿瘤细胞,而是由于增强了受体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维持来实现的。总体而言,我们的发现表明L1-cGAS信号传导可在体内诱导促炎环境,并在HSC衰老和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预后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我们预期FDA批准的药物3TC在再生医学以及在治疗与衰老相关的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人物简介:

汪虎教授:2012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从事干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及抗衰老药物的研发从端粒及非端粒依赖的衰老机制研究入手,研究造血干细胞衰老的命运决定;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新型的抗衰老化合物及药物在衰老动物及非人灵长类模型上的应用研究。在领域内权威期刊Cell Stem Cell、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Blood、Enbo Reports等发表SCI论文多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衰老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累计获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并多次应邀参加干细胞及衰老领域学术会议。2020年入选国家优青及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资助。

王莹副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期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在美国贝勒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学习两年。2013年入职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衰老研究所,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多项。在STTT, Nature Communications, JBC, PNAS, CR等发表论文多篇。

专业和研究方向

所从事的专业为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蛋白质稳态和炎症与造血干细胞衰老的调控机制,通过小鼠模型研究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和维持机制,以及在造血干细胞衰老中的调控机制。 近期主要进行表观遗传因子和蛋白质稳态调控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维持和功能调控中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