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医保局“关于严重失能患者赔付新模式探索”专题研讨会

编辑: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1-05-07 访问次数:44

为加快推进杭州市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医疗保障事业细节落实,2021年4月29日上午,杭州市医保局特别邀请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教授、杭州市政协委员狄海波参与以“植物人医保赔付新模式探讨”为主题的专题协商会。

本次会议由杭州市医保局局长石连忠主持,他指出医疗保障的核心目的是保障应当接受保障的人;同时优化医疗保障资源,避免过度医疗等医疗浪费问题。市医保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胡红梅、医药服务管理处处长徐林山、市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陶小工、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徐雯、市财政局社会保障处一级主任科员楼蕾、市卫健委老龄健康处副处长罗燕斐出席会议,浙一医院急诊创伤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杨小锋、浙一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大明、浙大附属邵逸夫医院康复科主任李建华作为医生代表到会并发言,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章志量也特邀参会。

意识障碍患者只要照护得当可以长期生存,但疾病的特殊性又使这类患者的临床对症治疗和功能康复训练导致患者后期需要大量医疗资源的投入,因此以意识障碍患者为代表的重度失能患者的医保支付问题是民生重大问题,而“长护险”的酝酿过程已离不开对这类患者的关注。作为杭州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 465 号提案《政产研联动探索严重失能患者医保赔付新模式的建议》的提出者,同时也是“长护险”的倡导者,狄海波教授从2003年开始率先在国内开展意识障碍科学研究。作为中国第一个意识障碍行业学会——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脑复苏学组的筹建者,20年来,狄海波教授不仅从科研角度推动了中国意识障碍行业国际化交流发展,而且一直致力于为意识障碍患者的权益以及家庭的需求奔走呼号。

在专题研讨会上,狄海波教授首先发表了《政产研联动探索严重失能患者医保赔付新模式的建议》的主题报告。他指出由于意识障碍缺乏标准化循证依据,导致“植物人的促醒神话”被广为流传。过度医疗一直是植物人患者存在的普遍现象,进而引起医保费用的巨额不合理支出,而家属在长期的无效治疗后,有效需求趋于理性,因此医保承担的应当是意识障碍的有效服务。目前国际上通过行为学结合影像等标准化评估手段对意识障碍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真植物人”,意识恢复希望渺茫,因此建议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为主。第二类是“半植物人”,具有微弱的意识,他们需要完善的康复计划、疼痛管理及促醒干预手段,因此是真正需要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支持的人群。而第三类“伪植物人”意识完全清醒,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建立交流通道。因此精准评估患者的意识是分类管理的基础,是节约不必要医疗费用,提供有效医疗服务的先决条件。只有建立了精准评估,才能制定合理的医保赔付标准,“植物人”医保规范化支付对康复医学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更好的规范“植物人”医保规划化赔付标准制定,狄海波教授同样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尽快落地,同时通过医保局联合卫健委、民政部门共同探讨医保赔付新模式,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杭州医保创新模板”。而在杭州有资质的医院成立意识障碍诊疗中心试点,通过政产研联动引入比利时方已经成熟的精准评估专家及技术资源,可以更好的推动“植物人”分类管理新模式落地。

作为临床医生代表,浙一医院急诊创伤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杨小锋也向众位参会专家介绍了目前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救治情况,他指出高质量的急性期ICU救治是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的首要任务,同样分类管理对于意识障碍患者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浙一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大明也通过数据介绍了目前浙一医院对意识障碍分类患者的初步探索。浙大附属邵逸夫医院康复科主任李建华介绍了美国医疗保障体系对患者康复的三级网络设置,以及以功能为导向的支付设置也可以作为我国医保赔付标准的参考。

市医保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胡红梅、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徐雯同样从各自分管的工作职责角度与参会者共同分享了对意识障碍分类管理推广工作探索的想法与支持。

杭州市医保局一直对严重失能患者的医保赔付工作十分重视。本次专题研讨会的召开为各职能部门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医保局将在综合多方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政产研积极合作,探索严重失能患者医保赔付新模式,为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严重失能患者医保赔付标准化实施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