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2日、23日下午,第十六季星光讲堂答辩会在慎园2号楼201顺利开展。本次答辩会邀请了沈洁洁、杨柳、刘亚楠、马延秀、王志国、刘军六位老师担任评委,有33个项目团队参与。各负责人就自己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案、意义等方面进行项目研究报告、成果展示、问题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
成果展示:
1.“二甲双胍保护PM2.5暴露致神经损伤机制”的项目负责人张晓童由二甲双胍对PM2.5导致的小鼠认知障碍起缓解作用,总结出二甲双胍起抗神经元凋亡的作用,为研究预防PM2.5导致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2.“回顾分析iRootSP超充对根尖周病变愈合的影响”项目答辩人张晗给出三种根充方法治疗窦道型根尖周炎超充情况分析,科研成果有望为窦道型根尖周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简便、经济、有效的新疗法。
3. “口腔细胞端粒长度检测的研究和应用”项目负责人邱卓子淇表明项目对端粒长度检测方法进行改进,拓宽样本采集的范围,为预测个体健康水平以及疾病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4.在“全国民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态度及意愿调查”项目中,负责人叶珈璐表示项目采用“先视频,后问卷”的形式,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5. “安宫牛黄丸对意识障碍患者促醒的有效性研究”的负责人张铮讲解项目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证明安宫牛黄丸对意识障碍患者促醒治疗的作用,助于安宫牛黄丸等中成药对意识障碍患者促醒疗程在临床中的应用发展。
6. 在“音乐训练对人类节奏感知能力的影响研究”中,负责人张茂林表明项目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和音乐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究音乐训练对人类节奏敏感性的影响机制。
7.“哺乳动物线粒体NAD+转运蛋白MCART1的转运机制研究”的负责人林涛所在团队在纯化蛋白过程中发现现有的装置存在一些弊端,最终研发了一种可观察,可降温的细胞超声破碎盛液器。
8.“阿尔兹海默症轻症患者家庭中医治疗认知情况与需求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从患者周围的人与事物出发,在不偏离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正确治疗方向的前提下,间接地改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生命质量,答辩人周宜芗还展示了小组自主发行的保健手册。
9.“护理人员的存在对DOC患者CRS-R评定结果影响的研究”项目使用最新的整套CRS-R量表对DOC患者进行行为评估,负责人叶佳乐表示项目组还将行为量表和神经影像技术结合起来综合判断,另评定结果更准确。
10.“ADHD 儿童的计算机化认知干预研究”负责人颜士博阐明项目组目标证明计算机化的认知训练能够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执行功能,且训练效果可迁移至日常生活中,目前已取得计算机化的认知干预能够提升儿童的执行功能的结果。
11.“意识障碍简化评估量表汉化及信效度研究”项目负责人王安琪指出新开发的SECONDs量表在中国的落地必将有助于我国DOC患者的精准诊断并指导后续的治疗,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12.“程序公平决策的心理机制研究” 负责人陆晓清阐明本研究采用了改编的三人最后通牒博弈,将第三方变成具有决策权的回应者,探讨第三方决策权如何影响人们的公平决策行为。
13.“基于语言范式和眼电指标的意识障碍诊断及预后研究” 考察语言范式眼电反应与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水平之间的联系,负责人王轩介绍了项目组采用的以眼电为指标的语言范式用于意识水平评估的方法及实验成果。
14.“向日葵”——针对受疫情影响的大学生的线上积极心理干预”项目探讨情绪调节在应激生活事件和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对一千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负责人李庆一详细展示了研究结果。
15.“负面刺激对评估意识障碍人群的价值”负责人占淑阳阐明负面刺激在评估意识障碍人群中作用和机制的探讨,提供更有效的评估和干预方法。
16.“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情感韵律感知特征研究”负责人张苏日娜指出本项目对CI儿童的言语韵律特征进行综述,还加入了汉语体系下声调的影响,表明研究对CI儿童言语康复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17.“医学生专业认同感对学习动力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基于职业压力、消极应对的中介效应” 以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的理论视角,探讨医学生专业认同感对学习动力的影响。项目负责人蔡敏展示了对846名在校医学生的测试结果的数据分析,得出了肯定的结果。
18.“AMFR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相关机制研究”负责人邵晨奕指出实验通过研究AMFR对巨噬细胞系RAW246.7的影响以及AMFR在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小鼠中的含量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19. “BCL6调控巨噬细胞参与抗菌免疫的研究”负责人俞文娴介绍原癌基因Bcl6是许多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至关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并且表示BCL6作为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抑制因子,可能将是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的脓血症的潜在靶点。
20.“意识障碍患者群体的手功能评定量表研发”负责人孙玲秀针对目前无DOC患者群体研发的手部量表,开发适合意识障碍患者群体的手部功能评定量表并且核验该量表的信效度,为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21.“伤害性感受昏迷量表(NCS-R)的Rasch分析及修订”负责人郑宇航说明NCS-R总体可较为准确的评估研究对象的对有害刺激的反应,区分疼痛患者和非疼痛患者可以为患者提供分级治疗,改善患者的体验与预后。
22.“使用上肢外周神经滑移手法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负责人戴雨晴介绍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作为意识评估的金标准,并指出该项目存在的问题和相对的改进措施。
23.“细胞靶向介孔二氧化硅/榄香烯复合颗粒的制备及扛肺癌机制研究”负责人胡丹阳介绍MSN-ELEE纳米颗粒递送系统在体外释药实验中,呈现出其在ph较低环境中响应性释放的性质,这对于制造新型的ph靶向给药系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4.“胃癌的中枢神经调节机制研究”负责人苏溪溪表示在此实验探讨中枢神经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性,在结直肠癌的治疗过程中具有借鉴意义,从干预中枢神经的角度实现肿瘤的治疗。
25.“肿瘤微环境低温低pH值条件对A549细胞生长影响的生物学特征变化研究”负责人马又瑜介绍了肿瘤微环境,研究了肿瘤酸性环境的形成以及低温环境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并发现负压微环境对于控制肿瘤生长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和可操作性,实现研究重心的转移。
26. “唤名的脑电反应在意识障碍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负责人杜健熊发现名字作为一种特殊的声音刺激,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最容易被大脑识别并通过加工通道,因此严重意识障碍患者可能对唤自名刺激的反应更大。
27.“基于m6A甲基化修饰的BCL2L2在NSCLC吉非替尼耐药中的作用研究”负责人张聚涵发现吉非替尼耐药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强于亲本细胞,Bcl212表达能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对提高临床疗效制定新的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
28. “意识障碍患者家属的焦虑与抑郁研究”负责人裴陈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发现,到目前为止国内以往的类似研究仅限于小样本量的调查,因此本实验使用CRS-R量表对患者家属进行大样本调查,从而能更精确的对不同类别意识障碍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程度进行区分和对比。
29. “HEXB基因调节AD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 ”负责人赖柳汝研究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在AD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可能对神经元的死亡及AD的进展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
30. “星形胶质细胞APR3调节慢性痛的机制研究”负责人凌一帆介绍慢性病的严重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外周神经损伤后LTP形成的调节机制及感觉神经通路基因表达的变化都对治疗神经病理性痛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基于青少年和社区居民睡眠健康的比较研究”负责人朱逸鸿研究旨在探究影响医学生睡眠品质的相关因素,并确定抑郁和焦虑症状是否可以解释睡眠品质与自评健康之间某些关联。
32.“通过藤苷H对胶质母细胞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负责人魏俪佳介绍胶质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结合生物信息方法和网络药理学方法,为研究新的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治疗靶点。
33.“情绪调节App-emo小屋”负责人沈晨设计与开发一种基于情绪调节的微信小程序,展现了其学术上的创新点、学术价值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研究角度独特,具有现实意义。
各评委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对项目所涉及的原理和机制、实验中数据的来源及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就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答辩过程中老师们对项目中的专利、论文等成果给予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