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李岩
通讯作者:狄海波
发表期刊:Frontiers in Psychiatry
期刊5-Year Impact Factor:4.7
通讯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植物状态和意识科学研究所
论文DOI: https://doi.org/10.3389/fpsyt.2023.1201416
成果简介
近日,杭州师范大学狄海波教授课题组在Frontiers in Psychiatr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Chinese transl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Content scale”的研究论文。近年来,由于对濒死体验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世界范围内收集到越来越多的濒死体验证词,中国有许多濒死体验患者在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幸存,留下了大量的濒死体验数据供研究。在东方文明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许多精神控制实践也可以导致”类濒死体验”(例如,冥想)。本研究翻译和验证最近开发的濒死体验内容(NDE-C),应用新的中国版NDE-C量表对中国的NDES和类NDEs进行定量和识别。
引言、图文导读和小结
濒死体验(NDEs)是一种主观体验,包括与原型自我相关的情感和神秘特征,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断开的意识。灵魂出窍(OBEs)、平静和幸福的感觉、改变的时间感知、看到明亮的光、看到隧道、遇到人或灵魂、和谐和/或团结的感觉都是典型的濒死体验元素。自1975年穆迪(Moody)将“濒死体验”一词引入医学和畅销文学以来,人们对濒死体验的兴趣大增。从那时起,世界各地收集了越来越多的濒死体验证词。濒死体验越来越多地被描述为一种具有临床意义的清晰、可识别的生理和心理现实。濒死体验在心脏骤停幸存者中发生率约为20%,在长期重症患者中发生率约为15%,这种现象并不罕见。目前,濒死体验可以分为两类:经典濒死体验和类濒死体验(NDEs-like)。典型的濒死体验发生在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如心脏骤停、围手术期并发症、触电、溺水、窒息或自杀未遂。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发生在无生命威胁的情况下,或被称为类似濒死体验的情况,包括癫痫、晕厥、冥想、强烈的悲伤和焦虑,或吸毒。
2020年,Martial等人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意识”基于两个原始模型,提供了一个为研究濒死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认为意识作为一个多面的概念,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维度:清醒(即睁开眼睛),内在意识(即环境刺激(独立思考)和联系(即与环境的连接)。经典的濒死体验是主观的将三维空间的关联分离的体验,可以不与外在接触而被视为内在觉知。濒死体验是一种异构状态集具有不同层次的可能性内在意识的觉醒和联系。对于濒死体验的发生,最普遍的解释是整合心理和神经生物学机制。因此,濒死体验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更好地理解神经机制(断开)意识。
格雷森量表是评估濒死体验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正如Martial等人所阐述的那样,该问卷有几个明显的局限性,例如没有解决负面的濒死体验,导致许多病例被忽视负濒死体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濒死体验的兴趣日益浓厚,最初的科学工具已经不再满足科学家的需求,准确识别接近的濒死体验者(NDErs)以促进实证研究以及促进评估者之间的可重复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Martial和同事们开发了濒死体验内容(NDE-C)量表,严格筛选濒死体验的现象学。结果表明,新编制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并发效度等心理测量特性。该量表显著地重新评估了负性濒死体验量表的构成。同时,它也解决了问题痛苦的濒死体验在格雷森量表中没有被量化。
根据近40年的调查,大部分濒死体验研究都是在北美和西欧进行的,而在亚洲进行的研究要少得多。在东方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探索意识问题一直没有离开东方传统文化学者和僧侣的关注。在中国,有很多常见的精神控制实践(例如,冥想)发生在不会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引发“类濒死体验”,这是一系列强烈的主观体验,接近濒死体验的内容,同时也适合这个规模。然而,直到今天,中国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尺度来识别和量化类似的濒死体验。在中国使用新开发的NDE-C量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些复杂且经常改变生活的经历。与此同时,它也可能被用来量化东方文化中不同背景下的意识体验。因此,对新开发的NDE-C量表进行汉译和验证具有重要意义。
图1 濒死体验内容(NDE-C)量表的最终中文版本(英文翻译)。
NDE-C量表的中文版已经翻译完成,并在目前的研究中得到验证,可以在实际中使用。这个工具可以用来筛选有濒死体验的人,并量化他们的主观体验,从而促进中国濒死体验相关研究的发展。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李岩
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21级生理学研究生
通讯作者 狄海波
教授,博导,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系;比利时列日大学博士后;比利时列日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终审专家;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植物状态与意识科学研究所所长,生理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国际意识障碍合作框架中方负责人;中国康复医学会意识障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生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无意识生理学组组长;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修复与康复专委会副主委,浙江大学医学院康复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杭州市政协委员(十届、十一届、十二届),杭州市海外联谊会理事,杭州市“同心智库”专家,2017-2018年度杭州市优秀政协委员;农工党杭州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2019年农工党全省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等。发表意识障碍领域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 40余篇(包括I区十余篇),单篇SCI引用450次。意识障碍领域学术影响力在亚洲地区居于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