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研究所承办第三届婴幼儿发展与托育国际学术会议“婴幼儿脑智发育”圆桌会议

编辑:脑科学研究所 时间:2025-05-21 访问次数:96

5月17日,由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卫健委主办的“第三届婴幼儿发展与托育国际学术会议”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隆重举行,脑科学研究所代表基础医学院承办并组织了“婴幼儿脑智发育”圆桌会议。当日下午,圆桌会议学术报告在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409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围绕学习与记忆、睡眠与健康、音乐与大脑、焦虑与抑郁、自闭症及干预、脑白质与脑智等主题,邀请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卓敏教授、复旦大学黄志力教授、东南大学谢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龚高浪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杜忆教授以及澳门大学伍海燕副教授作主题报告。脑科学研究所所长李葆明教授向远道而来的各位演讲嘉宾表达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1

图1. 圆桌会议现场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理学系卓敏教授作题为“大脑突触及网络的长期可塑性和它们在慢性痛和情绪疾病中的重要性”的主题报告。卓敏教授介绍了基于啮齿动物的突触可塑性及学习记忆的相关研究,表明前扣带回(ACC)在慢性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并就慢性疼痛、焦虑和抑郁的药物研发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2

图2. 卓敏教授作主题报告

复旦大学黄志力教授作题为“睡眠与儿童身心健康”的主题报告。黄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于脑电记录技术的睡眠研究进展;从临床现象出发,解析了调控睡眠-觉醒机制的一些重要脑区核团的功能。黄志力教授指出,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对健康重要,尤其是对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他呼吁大家保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管理睡眠,守护身心健康。


3

图3. 黄志力教授作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杜忆教授作题为“从感知到疗愈:人脑音乐加工机制” 的主题报告。杜忆教授应用先进的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算法,以音乐节奏追踪与预期入手,从音乐加工的文化特异性、音乐与语言加工的比较、音乐聆听对视知觉和情绪应激的调节、音乐奖赏以及音乐训练增强脑认知的机制等角度,系统地介绍了音乐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及音乐疗愈机制方面的前沿研究进展。

4

图4. 杜忆教授作主题报告

东南大学谢维教授作题为“自闭症社交障碍的突触与环路机制”的主题报告。谢教授指出自闭症谱系障碍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众多自闭症相关基因参与突触结构与功能的调控。他系统地介绍了以果蝇和小鼠为模型的自闭症机制相关研究,揭示了社交障碍的环路基础。

5

图5. 谢维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龚高浪教授作题为“基于磁共振影像的人脑白质发育研究”的主题报告。龚教授分享了基于弥散磁共振影像技术,开展人脑白质结构网络偏侧化发育规律及胼胝体发育机制研究;他通过构建青少年大脑结构网络发育模型和“胼胝体中轴-皮层”双向投射图谱,揭示了右半脑网络优先成熟规律及其与孤独症、特纳综合征的病理关联;同时也发现围产期胼胝体发育特征对婴幼儿认知能力具有预测价值。

6

图6. 龚高浪教授作主题报告

澳门大学伍海燕副教授作题为“第三方惩罚认知与情感机制的发展轨迹:来自SEEG的证据”的主题报告。伍海燕教授分享了采用颅内立体脑电技术,记录儿童和成人在进行第三方惩罚过程中的大脑活动,分别从无意识的情绪系统和主动的思考控制系统两个角度,探究儿童和成人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中枢神经活动模式的异同。

7

图7. 伍海燕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本次圆桌会议会由李葆明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120余名师生听取了学术报告,学术气氛热烈,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