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医学表观遗传学”重点实验室是由浙江省衰老与癌变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而成,依托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建设,联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和杭州澳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优势力量,聚焦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以我省高发肿瘤的精准诊疗策略及其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为核心,推进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融合,蓄能双一流学科建设和引领地方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使重大疾病表观遗传学研究成为国家驱动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喆教授的带领下,实验室已形成“胚系突变与疾病异质性”、“表观遗传紊乱与疾病异质性”、“表观遗传转化研究”三个主攻方向。通过“临床问题导向-科学问题牵引-创新技术驱动-临床转化应用”研究链条,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先后承担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10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Nature、Cancer Cell、Nature Cell Biology、Cell Stem Cell、Cell Metabolism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合作博士生导师简介
刘喆 教授
基础医学院院长,全省医学表观遗传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8),人社部国家级人才项目人选(2017),国务院特贴专家(201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3),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临床医学分会常委。主要从事肿瘤病因学研究,建立了非编码区SNP的靶基因筛选平台,提出了实体肿瘤转移的淋巴细胞拟态观点,研究论文发表在Cancer Cell、JCI等期刊。
冯晓明 教授
现任职于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曾任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T细胞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首次发现Foxp1、Lkb1等T细胞关键调节分子,并与临床合作首创多种治疗白血病的新型T细胞免疫治疗方法。以第一或共同完成人获美国Wistar研究所Ching Jer Chern Memorial Award、中国医院协会科技创新三等奖、福建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荣誉。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Nat Med, Lancet Oncology, J Clin Oncol、Nat Immunol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4)、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等重要人才计划。
汪虎 教授
科研处副处长;国家“优青”获得者,省级人才。研究方向聚焦在干细胞衰老的机制和应用,第一或通讯作者在领域内权威期刊 Cell Stem Cell、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Blood等发表 SCI论文30余篇。 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衰老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子课题和培育项目、面上项目等。现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任教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学会衰老生物学分会委员,国际血液学学会(ISEH)会员,Biophysics Reports青年编委等。
刘俊平 教授
衰老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衰老生物学和老年医学研究。聚焦衰老、组织器官纤维化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在Nature、Science、Cell Metabolism、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曾留学澳大利亚,历任Monash大学高级讲师、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和Melbourne大学教授,高级主任研究员,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研究员。2011年回国后组建衰老研究所,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其中重大研究计划3项和重点项目2项。兼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衰老生物学分会会长,中国老年医学研究机构联盟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中国老年医学基础医学与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衰老细胞生物学分会,浙江省生物物理学会荣誉会长等。
丛羽生 教授
1994年获法国巴黎南大学/居里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大学、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作博士后和助理教授。2005 年 8 月受聘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2006-2009年受教育部聘任担任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12月作为高端人才引进聘任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教授;2019年创建浙江省衰老与癌变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细胞衰老及癌变生物学机制研究。近期实验室系统开展了蛋白质犹素化修饰机制及功能研究,构建了多种犹素化修饰缺陷的基因编辑小鼠模型,聚焦犹素化修饰在肝脏生理病理及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在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Ag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发表SCI论文80余篇。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 基金委重点项目以及面上等项目。作为完成人之一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
徐晓玲 教授
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院士结对培养青年人才。主要从事细菌的电子传递和能量代谢机制、酶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揭示了光合细菌循环电子传递链和“3-羟基丙酸循环”固碳途径的关键机理,以及氨酰tRNA合成酶调控新血管生成和发育的分子机理,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国自然基金项目6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NA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Plant Cell、eLife等发表论文40余篇。现任Communications Biology编委。
刘江 教授
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基础医学院学术副院长。入选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杭州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修饰与疾病。通过构建肿瘤和代谢性疾病动物模型,结合临床病患样本,深入研究蛋白质修饰与降解在炎症应激反应、肿瘤胁迫应激反应和代谢应激反应的作用机制,在转录因子调控、细胞周期与凋亡、糖脂代谢、衰老与癌变等方面进行重要基因的功能阐述,以期待寻找新的疾病标志物和治疗靶标。在Nat Cell Biol、Nat Commun (4篇)、PNAS、JBC、JGG等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2022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孙小明 教授
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系主任,入选浙江省省级人才。主要从事人体免疫学研究,结合临床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治中的重难点,以一线临床样品为出发点,结合流式细胞仪,多组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聚焦在研究CD8+ 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病毒感染中的免疫反应和调控机制,并以此研发抗感染性疾病的新型免疫治疗药物靶点。在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Report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总引用超过3000次,其参与研究成果被《科学》评为2020 年度全球十大科学突破之一。目前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和省卫健委项目各1项,同时任省免疫学会委员、省医学会微免分会委员、省医学会病毒学会委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大仪平台管委会委员;以及hLife杂志青年编委。
马振毅 教授
现任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实体肿瘤转移过程中细胞自噬异常的调控机制研究,在肿瘤细胞自噬调控方面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其研究成果揭示SNARE复合物是潜在肿瘤恶性转变的治疗靶点。近年来重点关注单域抗体筛选新方法的建立。主持完成4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成果在Autophagy, JCI等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23篇。
朱栩栋 教授
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杭州市XHMZGC特殊支持人才。以心、脑、肝、肠、造血等高低增殖组织器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衰老过程及相关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学研究,探索靶向干预的分子机理与生物学基础,为延缓衰老及防治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重大培育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及省、市创新人才项目。主要成果在Circ Res, Nat Commun, STTT, Dev Cell等发表高水平论文十余篇。任浙江省生物物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赵鑫 教授
长期致力于T细胞分化与功能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聚焦表观遗传修饰与转录调控网络的互作机制。在Nature Immunology、Blood、JEM、PNAS、eLif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实验室采用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主要开展两大方向研究:1)通过解析T细胞早期发育过程中关键分子事件的动态调控网络,系统揭示胸腺细胞调控异常引发T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制,并致力于开发新型治疗策略;2)深入探究T细胞在慢性病毒感染及肿瘤微环境中的功能失调机制,阐明转录因子与表观遗传调控的协同作用,为免疫治疗提供新干预靶点和理论支持,为临床开发新型CAR-T疗法及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提供科学依据。
程凯莹 教授
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细菌DNA修复和耐药机制的研究,研究成果揭示了多个新型细菌药物靶点,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等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件。杭州市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委员会委员。
王丽辉 教授
近年主要从事端粒DNA损伤在肺衰老及相关疾病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4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1项。2021年入选杭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培养类人才第一层次培养人选,2022年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
招聘要求及人数:
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具有博士学位和学历,获得博士学位年限不超过三年;必须保证在站期间全时从事博士后研究;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富有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申请人博士期间在相关领域以第一作者发表JCR Q1论文1篇及以上研究类型文章。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等专业方向优先考虑。人数不限。
相关待遇:
1.在站期间
提供方 | 待遇 | 金额 | 备注 |
学校 | 薪酬 | 20万元/年,2年。 | 薪酬70%按月发放。 |
科研启动费 | 5万元(自然科学) | 学院、学科或合作导师可以给予一定的配套。另有杭州市博士后科研资助5万元(按照市财政及国库支付要求,拨付当年国库关账前使用)。 | |
3万元(人文社科) | |||
租房补贴 | 0.2万元/月,2年。 | 博士后在站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可租住学校住房,并按学校有关规定缴纳租金,或符合在杭无房且在杭租住房屋的由学校提供租房补贴0.2万元/月。 | |
杭州市 | 博士后生活补贴 | 12万元/年,2年。 | 申请人须为2019年6月3日(含)以后进入我市博士后工作站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在站人员;与我市博士后工作站设站单位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或企业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在我市缴纳社会保险。在站2年生活补贴一次性拨付。 |
应届毕业生生活补贴 | 10万元 | 申请人须符合杭州市应届毕业生生活补贴申请条件。补贴分两次发放,每次5万元。 | |
高层次人才租赁补贴 | 0.25万元/月,补贴期限最长5年。 | 经杭州市人才分类认定,符合相关资格条件,可申领租赁补贴。 | |
城西大走廊 | 应届博士毕业生留(来)大走廊生活补贴 | 5万元 | 申请人须符合应届博士毕业生留(来)大走廊生活补贴申请条件。 |
2.出站后
博士后出站后符合一定条件可申领杭州市来杭出站博士后生活补贴40万,可同时申请来城西科创大走廊工作的出站博士后生活补贴40万。业绩特别优秀者可留校获得固定职位,享受对应层次人才待遇。
以上待遇可能调整,以入站时相关政策为准。
联系方式:
博导姓名 | 博导邮箱 |
刘喆 | zheliu@hznu.edu.cn |
冯晓明 | 20240336@hznu.edu.cn |
汪虎 | 20120066@hznu.edu.cn |
刘俊平 | jun-ping.liu@hznu.edu.cn |
丛羽生 | yscong@hznu.edu.cn |
徐晓玲 | xuxl@hznu.edu.cn |
刘江 | liujiang1120@hznu.edu.cn |
孙小明 | xiaoming@hznu.edu.cn |
马振毅 | 20220070@hznu.edu.cn |
朱栩栋 | xzhu@hznu.edu.cn |
赵鑫 | 20240340@hznu.edu.cn |
程凯莹 | kaiyingcheng@hznu.edu.cn |
王丽辉 | wanglihui@hzn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