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物浦大学刘鲁宁教授做客博雅论坛

编辑:学科办 时间:2025-09-17 访问次数:0

2025年9月16日,英国利物浦大学刘鲁宁教授应邀做客基础医学院“博雅论坛”,为师生带来题为《我们能否重塑细菌天然细胞器的新功能和生物技术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基础医学院徐晓玲教授主持,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IMG_20250916_161427_副本


刘鲁宁教授长期聚焦于生物膜和蛋白质超分子组装体自组装、组织结构、生物发生及动态变化的分子机制。在报告中,他首先指出光合作用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的核心过程,而细菌微区室作为天然蛋白质基细胞器,能够高效隔离代谢途径、减少有毒中间产物积累,并通过提供专属微环境显著提升代谢效率。其中,羧酶体作为典型的细菌微区室,通过为 Rubisco 提供高 CO₂ 浓度的微环境,提高二氧化碳固定效率,从而在合成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后,刘教授系统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在羧酶体组装机制上的系列成果,揭示了支架蛋白 CsoS2 在外壳蛋白与酶复合物之间的桥梁作用,以及其对外壳尺寸和酶装载方式的调控功能。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细胞器精准组装机制的理解,也为人工改造与功能拓展提供了新思路。


IMG_20250916_151102_副本_副本


最后,刘教授展示了细菌微区室工程化的前沿探索,包括利用细菌微区室构建微型产氢反应器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基于分子标签的定向递送系统,以及在植物叶绿体中引入功能性羧酶体以提高光合效率和作物产量。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细胞器工程在能源、生物医药和农业等领域的广阔前景。在互动交流环节,刘鲁宁教授与在场师生就细胞器设计、光合效率提升及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讨论。报告会内容翔实、逻辑清晰,不仅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启发。

报告人简介:

刘鲁宁教授在中国山东大学获得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并于荷兰莱顿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博士毕业后,他在法国巴黎居里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获玛丽·居里基金资助,于2010—2012年在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任研究员。2012年12月,他加入英国利物浦大学并组建独立课题组,2013—2022年间担任英国皇家学会大学研究员。2018年,他获聘利物浦大学微生物生物能学与生物工程讲席教授。刘教授课题组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生物膜及蛋白质超分子组装的自组装、结构组织、生物发生及动态变化的分子机制。